【开栏语·编者按】法治,是社会进步的基石,是国家治理的利器,更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坚固盾牌。自 “八五” 普法启动以来,枣庄大地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、深入人心的法治宣传教育热潮。从城市到乡村,从机关到校园,从企业到社区,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,法治的精神正融入每一个枣庄人的日常。为全面展现枣庄在 “八五” 普法征程中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,我们特别推出“八五普法·印象枣庄——枣庄八五普法巡礼”专栏。 透过这个专栏,我们不仅是在回顾过去的成绩,更是在凝聚未来的力量。让我们一同跟随文字的脚步,探寻枣庄普法的精彩故事,感受法治枣庄的独特魅力,共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、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枣庄贡献力量。
今日刊发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篇。
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:
法润枣庄大地 护航自然之美
当“田长”代表们举起右拳庄严宣誓,当宣传车的喇叭声传遍城乡角落,当不动产登记大厅里的“普法小课堂”解答着群众疑问…… 在枣庄的田间地头、社区广场、企业车间,一场场浸润人心的普法实践正让“法治”二字从条文走向生活。
自“八五” 普法规划实施以来,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,将普法工作融入自然资源管理的“神经末梢”,用创新实践勾勒出一幅“执法为民、普法惠民”的生动画卷,更收获了累累硕果—— 从“山东省自然资源法治宣传工作突出单位”到“枣庄市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先进集体”,从集体荣誉到个人嘉奖,每一份肯定都见证着法治力量在枣庄大地的生长。
“普法不是额外负担,而是管好资源、服务群众的‘必修课’。” 这是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下形成的共识。为让普法工作落地生根,一套“高位推动、全员参与”的责任体系悄然构建:局主要负责同志挂帅,将普法纳入党组议事日程,从“八五”普法规划到年度要点、从学法计划到责任清单,每一项任务都明确到科室、具体到个人。
在行政审批窗口,工作人员递出的不仅是批文,还有一份“办事指南+法律提示”;在执法现场,执法人员除了亮证执法,更会详解“为何罚、依据啥”;在信访接待室,调解员一边化解纠纷,一边解读《土地管理法》的相关条款……“谁执法谁普法”不再是口号,而是嵌入审批、执法、信访等全流程的“规定动作”。正如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民服务中心“窗口”工作人员所说:“现在办业务前先想‘怎么普法’,成了大家的职业习惯。”
“大爷,这张‘明白纸’上写着耕地保护的政策,您看看咱村的地可不能随便占!”在山亭区的农田边,工作人员正用方言讲解着《土地管理法》。这样的场景,是枣庄自然资源系统“靶向普法” 的日常。
针对不同群体的“法治需求”,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出了“分类药方”:对领导干部,26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、28人次年终述法、100%行政诉讼出庭应诉率,让“法治思维”成为决策标配;对执法人员,10余次资格培训、9次案卷评查、20余次业务授课,锻造出一支“懂法、用法、善普法”的铁军;对企业群众,不动产登记中心的“法治工作室”“办事+普法”一站式服务现场解疑,用地用矿单位的“政策包”精准推送,让 “依法办事”有了清晰指引。
而在“4・22 世界地球日”“6・25全国土地日”等节点,普法更是变身“嘉年华”。2023年和2025年的土地日活动至今让人记忆犹新:市领导带头参与,100名“田长”宣誓履职,20辆宣传车跑遍2097个村居,5万份宣传品里藏着 “耕地保护小知识”;书画家挥毫写“法”,群众在签名墙留言,有奖竞猜里都是“接地气”的法律题。《枣庄日报》的专刊、20万人次参与的耕地保护知识竞赛,更让“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”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。
“刷电梯广告时学了《测绘法》,看公众号时懂了不动产登记,连喝矿泉水都能看到‘普法小标语’!”市民李女士的感受,道出了枣庄自然资源系统“智慧普法”的巧思。
从部门网站的“法治专栏”到微信公众号的“普法小课堂”,从规划馆大屏的动漫短片到不动产大厅的滚动屏,“指尖上的普法”触手可及。台儿庄的法治文化口袋公园、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法治长廊、规划馆里即将建成的普法阵地,让群众散步、参观时就能“偶遇法治”。17个典型案例在网站“以案释法”专栏连载,从土地违法到矿产纠纷,每一个案例都是“看得见的法治教材”。
更妙的是“融合普法”的巧劲: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,带着群众边讨论边学《城乡规划法》;修复矿山生态时,向村民讲清“生态保护红线”;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时,用503个项目的解决过程,让群众明白“依法维权”的路径。当普法不再是“单独开课”,而是融入每一次服务、每一项工作,法治便成了最自然的“生活语言”。
普法的成效,藏在一组组变化的数据里:违法占耕地比例从2021年的5%降至2024年的不到0.8%,矿产违法案件逐年下降,规划权威越来越“硬”;不动产办证从15个工作日压缩到“立等可取”,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时限砍半,“免申即领”让企业少跑腿;“古运榴乡・法润自然”品牌深入人心,从横幅到矿泉水瓶的统一标识,让枣庄自然资源普法有了“专属名片”。
更藏在群众的笑脸里:企业主拿到“快速审批”的许可证时的轻松,村民明白“自家地不能乱占”后的踏实,孩子们手绘地图时对“国家版图”的认知…… 当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成了共识,当公众主动举报违法线索、参与规划提建议,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正悄然形成。
法安天下,德润人心。枣庄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“八五”普法之路,既是一部法治建设的“成绩单”,更是一曲为民服务的“进行曲”。未来,这里的普法实践将继续向深里走、向实里走,让法治阳光洒满每一寸土地,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枣庄,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