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治创建
当前位置:首页 > 详细资料

我的司法行政故事 | 做法治路上的点灯人

来源:山亭区司法局时间:2025-11-06

【开栏语·我的司法行政故事】

在“法治枣庄”建设的征程中,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身影:他们或许是扎根基层、化解邻里矛盾的人民调解员,用耐心与智慧消融分歧;或许是奔走在普法一线的法治宣传员,将法律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,送到群众身边;或许是坚守公证、法律援助岗位的工作者,以专业与担当为群众排忧解难,维护公平正义…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枣庄司法行政人。他们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饱含着对法治的忠诚与对人民的深情;没有波澜壮阔的叙事,却记录着司法行政工作融入社会治理、服务民生发展的点点滴滴。

“法治枣庄”新媒体平台开设“我的司法行政故事”专栏,带领大家走进司法行政系统的各个岗位,倾听来自一线工作者的心声,记录他们在法治宣传、人民调解、法律服务、社区矫正等工作中的难忘经历与深刻感悟。

做法治路上的点灯人

盛夏,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教室。我站在普法托管班的讲台旁,望着三十多个孩子——他们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活泼的“熊熊帮帮团”和“小哪吒学法”,不时爆发出清脆的笑声。那一刻,一股暖流悄然涌上心头。自从来到山亭区司法局,我在普法宣传的岗位上不断摸索、成长,而这一刻的感动让我更加笃定:我热爱普法,更热爱这片土地上每一个需要法治阳光的人。

普法工作看似平凡,却任重道远。眼前这堂充满欢笑的法治课,其实源于我们一次用心的“订单式”服务。在之前的校园调研中,我们发现传统的普法方式对低龄孩子们来说,有些“水土不服”。直到托管班老师提出“能不能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法”的愿望,我们才豁然开朗。于是,我和同事们反复研讨、精心设计,最终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中关于自我保护、家庭监护的抽象条款,转化为孩子们看得懂、记得住的动画情节和互动游戏。从“普法大转盘”到“非遗普法漆扇”,从情景剧到手工实践,法律条文不再是冰冷的文字,而是化作童趣的种子,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。我逐渐明白,普法不是生硬的灌输,而是点燃一盏灯,让法治的光从一颗心,照亮另一颗心。

除了孩子们,我们也把目光投向广袤乡村,关注那里法治新风的培育。记得有一次,我跟随所长下乡,发现很多村民面对“高额彩礼”“厚葬薄养”等旧俗,既无奈又迷茫。枯燥的法条讲解难以引起共鸣,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:何不把法条“演”出来?在区文明办和司法局的支持下,我们自编自导了一系列“移风易俗法治微短剧”。没有专业演员,我们就自己扮演角色,把“公民应当遵守乡风文明行为规范”这样的条文,转化成“勤俭节约不浪费,文明简约传美德”的大白话。当看到村民们紧盯屏幕、频频点头,甚至展开讨论的时候,我真正意识到——法治,原来可以如此贴近生活、如此温暖人心。

真正让我获得成长的,是那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、深入村居街巷的经历。刚接触基层普法时,我满脑子都是书本上的“法言法语”,结果却处处碰壁。有一位大娘来咨询,说邻居家的树杈捅坏了她家屋顶,我下意识地回答:“这属于相邻权纠纷……”话还没说完,大娘就直摆手:“别说那些俺听不懂的,你就告诉俺该咋办!”那一刻,我面颊发烫,却也猛然醒悟:法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不在于知识的传递,而在于人心的沟通。

从那以后,我努力学着用乡亲们的语言去讲法,把复杂的条文编成顺口溜,把生硬的案例变成小故事。我和同事们一起摆起“法治小摊”,走进大集、深入乡村,用乡音答疑,用真情解惑。我们细心记录下村民最关心的问题,探索最“入心”的讲解方式。笔记越写越厚,心底却越来越亮。我终于明白,普法不是高高在上地说教,而是要把自己沉下去,做一个真正“懂法的乡亲”。

回望来路,我从一个只会背诵法条的“书生”,逐渐成长为能够与老乡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聊家常、讲法律的司法行政人。我参与设计的法治课走进了更多课堂,参与的微短剧在多个村传播,帮助过的人们脸上绽放出安心的笑容。这一点一滴,都让我更加坚信:法治,从来不是冰冷的规则,而是温暖的守护。它既闪耀在庄严的法典之中,更流淌在我们每一次真诚的解答、每一次耐心的倾听、每一次坚定的前行之中。

未来,我将继续深耕于这条法治之路,以专业与热忱,为家乡的法治山亭、幸福山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我愿永远做法治路上的点灯人,用自己微弱却坚定的光,照亮一片天空。

本期作者:单琳 山亭区司法局法治宣传股股长


枣庄法治网 版权所有©2021
电话:0632-3321094   Email:55pf@163.com   地址: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武夷山路1379号   鲁ICP备05003539号-5
技术支持 山东英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